【#育兒筆記】172:大人沒有明說,其實孩子都明白 (芳瑜)
前幾天用餐時,我一邊回應著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,一邊用手機處理事情(錯誤示範),又同時扒著我的飯,好不忙亂。
而坐在一旁的暘斌,靜默又愜意的吃完飯後,將自己的碗筷放入水槽,竟然就瞬間閃到不知道哪邊了。
沒多久,當我正在收拾善後,他回來了。我逮到機會,不吐不快:「剛剛你看見我很忙,為什麼不能幫忙回應孩子的問題?而且悠悠哉哉的吃完之後,你就自己一個人跑走了,也沒有留下來照顧小孩,為什麼?」
雖然我的語氣平平穩穩,但尖銳的質疑連發。
這些質疑之中,我承認,完完全全、一絲一毫都沒有運用到任何對話技巧。什麼「一致性」、「我訊息」、「正向好奇」,通通被我拋在他丟了自己的碗筷的水槽裡。
他沒有正面回答我的質疑,而是用實際參與的行動緩解了我的情緒。
過程中,他主動問孩子們知不知道媽媽怎麼了(可能想化解僵局),而兩人若有所思,請爸爸說明,他便簡單回應「媽媽對爸爸不滿意」。
因為爭執沒有真正發生,所以,當下我們都沒有打算再多做解釋了。
餐畢,我先陪Evonne去客廳玩。她突然問我:「媽媽,妳剛剛跟爸爸說什麼?」因為事情已過了一陣子,我實在不知道她指的是哪一些話,便請她再問清楚一點。然後,她一邊撥弄著玩具一邊說:「就是妳說『照顧小孩』啊!」
我微微愣住了,沒想到她聽得那麼仔細,直指核心。
於是,我把事發經過詳細的解釋一次,並反問她:「那妳知道媽媽當時心情怎麼樣嗎?」她毫不猶豫地說:「生氣了。」、「沒關係,抱抱!」接著張開她的雙臂。
完全正確,我那時候有些生氣。而我驚訝的,是她當時雖然沒有回應爸爸的提問,卻其實打從心裡明白我的情緒。
我一方面驚訝於她的觀察入微、欣慰於她的體貼人心,另一方面,也不忘進行常態性的情緒教育。
👩🏻:「是的,我有些生氣。」👉覺察、承認情緒
👩🏻:「我可以生氣嗎?」
👧🏻:「可以,就像我也可以難過、生氣。」👉允許、接納情緒
👩🏻:「我可以對爸爸生氣,但我不可以怎樣?」
👧🏻:「不行打他、踢他、丟東西⋯⋯」👉界線、規範
最後,我多提出一個問題,也是我最想知道的事:「媽媽生氣的時候,妳會緊張嗎?」她立刻瀟灑地說:「不會啊!」
這個謹慎又敏感的孩子,我知道她說的是真的,因為她每一回緊張、害怕,都完全藏不住。這時候,我很慶幸自己當下雖然有了情緒,卻沒有情緒用事:大聲斥責、咄咄逼人、重翻舊帳、沒完沒了⋯⋯
許多事情,我們怎麼做的,孩子都看在眼裡。我們以為沒有明說,然而其實孩子都明白。
因此,我也要以此事自勉,往後在提出自己的不滿時,盡量能停頓、思考一下,運用適當的對話技巧,對於當事者及旁觀者,都將是更完整的學習機會。
比如說,原本的質疑:
「剛剛你看見我很忙,為什麼不能幫忙回應孩子的問題?而且悠悠哉哉的吃完之後,你就自己一個人跑走了,也沒有留下來照顧小孩,為什麼?」
可以運用「#一致性」、「#我訊息」、「#正向好奇」修正為:
「剛剛我很忙,我希望你能幫忙回應孩子的問題。還有,我很好奇,今天你怎麼吃完就自己離開了?有什麼事情嗎?後來我自己一個人照顧小孩,我其實有點生氣。」
結局或許大同小異,爭執依然不會在我們之間真正發生。
但除了對方能更精準的接收到我的訊息之外,最重要的價值是,孩子們會在過程之中親眼見證: #一個成熟的大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, #一段相愛的關係如何化解可能的紛爭。
#歡迎分享
#2y9m
──────
🔸閱讀延伸🔸
📌生氣不可怕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24728495736099/?extid=0&d=n
📌「你氣完了嗎?」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5524376989844/?extid=0&d=n
📌一致性──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305911554284459/